您的当前位置:主页 > 科技实践 > 实践日志 >

绘游记——“千年敦煌,数字新生”——武汉大学测绘学院赴甘肃省敦煌市“双创”实践队

发布时间: 2018-08-06 22:15 文字: 申婕、钟琬溱浏览:

        敦煌莫高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,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。莫高窟背靠鸣沙山,面对三危山,两山之间有一条 在荒漠中难得一见的山沟——大泉河,由南向北过。大泉河名为河,实为沟,只有偶尔暴雨后洪水横流。不过,莫高窟前却 有一小溪常年流淌,沙海中一片小绿洲环护着莫高窟,使这里鸟语花香,俨然佛教圣地,与西边鸣沙山绵延的沙丘和东边三危山嶙峋的山峦形成强烈的对比。莫高窟为什么建在远离城市的沙漠戈壁之间,其中一种说法是因为秦建兀年有沙门乐尊者行至此处,见鸣沙山上金光万道,状有千佛,于是萌发开凿之心,后历建不断,遂成佛门圣地,号为敦煌莫高窟,俗称千佛洞

 

因此,我们实践的第一站选在了鸣沙山月牙泉。

暑期实践第一天,小队八人在嘉峪关汇合后于85日上午乘坐火车12点左右抵达敦煌,一路上风尘仆仆,长时间乘车的枯燥乏味在看到敦煌站口的那一刻消弭,留下的是激动,期待。不顾饥肠辘辘的肚子,我们小队就在敦煌站口留下了我们的第一张合照。 

 

小队大部分人都是从南方乘坐火车赶往甘肃,临近敦煌时,绿色植被已然消失,小山坡也被风沙长年累月吹成了荒凉之地,天是怡人的碧蓝,地是萧瑟的土黄,漫无边际,衍生到视野不及的远方。进入市区,道路极为开阔,人车稀少,行道树较为分散,却也极大地装点了道路。

午饭过后,我们前往实践第一站鸣沙山月牙泉。

此次前往鸣沙山月牙泉我们探寻莫高窟之所以在此修建的原因。首先是气候条件,鸣沙山所在地属于极端干旱气候,全年多风,气候干燥,降水量少,蒸发量大,有利于石窟壁画的长久保存,由于空气湿度相对较小,对于壁画的损害也比较小。其次是地质条件,地质对石窟开凿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。戈壁滩的敦煌为砾岩,石窟的开凿不能脱离该地区的地质条件,它只能综合各方面的因素,针对当时的岩石特点,进行不同的加工与处理。在同一崖壁上,石质也多有优劣之分。因为沉积岩在形成过程中,往往出现不同岩石的石层和夹层。敦煌莫高窟的岩石在地质上属于第四系酒泉砾岩,并夹有砂岩,岩性变化很大,交错层理发育,上部为泥质胶结,下部为钙质胶结。这种由砾石、砂土等自然胶结而成的砾岩层,多呈厚层块状。由于它不具有整体岩石的硬度,而是以松散的陆相砾岩沉积在河流西岸,因此,经开凿的洞窟表面高低不平。由于卵石与砾岩的硬度、大小、密度都不一致,给表面处理加工带来了困难。所以敦煌石窟的加工与造像都借助于泥作,把石窟的开凿与泥塑、彩绘结合起来。


鸣沙山以东是三危山,以南是黑石峰山,以西为戈壁和库姆塔格沙漠。鸣沙山的形成离不开气候、沙源、和特殊的地形三个方面的因素。一是气候:鸣沙山所在地属于极端干旱气候,全年多风,为沙山的形成提供了气候条件。二是沙源充足:鸣沙山的西部连接库姆塔格沙漠,为鸣沙山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沙源。三是特殊的地形:库姆塔格沙漠的沙子被风卷来之后,受到三危山和黑石峰山的阻挡,沙粒不断沉积,长年累月,就形成了鸣沙山。风力作用使鸣沙山“经宿风吹,辙复如旧”总是保持着一定的高度和不变的形态。

说完鸣沙山的形成,再来说说月牙泉。众所周知,沙水是不相容的,为什么在漫漫黄沙中会有这么一汪清泉呢?从时间上看,月牙泉形成于距今约12000年前,当前的月牙泉、大泉湾、小泉湾所在的沿线原本是古党河河道的一部分。后来由于鸣沙山不断的向西和向北扩展阻塞河道,造成党河河谷改道向北迁移,使原河道中央的积水洼地形成封闭式的残留湖,而月牙泉所处的位置正好是山间低洼处,这样就形成了月牙泉。沙子是吸热的,到夏天的时候沙子的温度会达到六七十度,按理说,这汪沙漠中的清泉早被蒸发干涸了,而月牙泉因为特殊的地区条件、低洼的地形和丰富的地下水补给三个方面的原因,千百年来始终清冽澄澈,从没有干涸。

    最后谈一下敦煌的风土人情。刚刚下站,就感受到了敦煌人民的热情,招呼我们这群迷茫的小羔羊上了公交车,一路上聊敦煌的观景点还指点了路线。到了终点站后,公交车的阿姨还非常热心地帮我们提行李箱。其实,也不只是公交车上的他们,餐馆、旅游景点的许多人都对我们这些初到敦煌的人展现了善意。

 

总而言之,敦煌是一个热情、充满文化气息的城市,过去,它是丝绸之路上一个枢纽地,同是还承载着敦煌莫高窟飞天的梦想与震撼。如今,它是一带一路上的战略推进地,古老的记忆与现代的发展交织,敦煌有许多可能,但热情洋溢的敦煌人们,怀揣着对过往文化的传承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,加以脚踏实地的发展,敦煌定能发展成最好的模样。

责任编辑: 新闻传媒中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