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当前位置:主页 > 成长园地 > 心灵文摘 >

有梦想却为何迟迟没行动

发布时间: 2009-10-16 15:04 文字: 浏览:

有梦想却为何迟迟没行动

摘自《中国青年报》20091015

 

青春热线编辑:

  你好!

  我毕业之后在家里宅了两年,2007年初开始工作,但是工资待遇不令人满意。现在我换了另外的工作,待遇比以前好。

  我经常有想学外语的念头,我的目标是用5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学习两门外语,达到掌握的程度。心里的愿望是有,但是我每天回家就坐在电脑前,听歌,一听就是半天,买的电脑报什么的也放在那闲置着,有好多期没看了。

  我想我现在这样混,老了会后悔的,但是不知道为什么,一直拿不出行动来实施自己的梦想。朋友说要做计划,长期的、中期的、短期的、每天的。大道理我都懂,但就是没法付诸行动。这样耗下去,我想我的热情会被侵蚀掉。

  请问,我现在应该怎么做才能让自己行动起来,老了不后悔呢?

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读者    朝雾

  朝雾:

  你好!

  感谢你的信任,愿意向我们倾诉你的苦恼。

  从你的描述中,我感到你是一个对自己的未来很有想法和期待的年轻人,所以对自己目前这种心里有梦想而不行动的状态感到有些焦虑。

  我想,你现在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状态是有一些原因的。

  首先,你现在已经工作了,不再是一名在校学生。人在经过一天紧张的工作后,肯定会感到疲惫,下班后总会想放松;而学习本身却是一件需要集中精力去识记、理解、背诵的苦差事;而你说你现在的工作待遇比以前好,可能生存发展方面的压力较小,因此学外语的计划也就显得不太紧迫。所以你下班后先听歌,回避学习的现象可以说是人之常情。

  第二,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讲,学习是一种群体行为,群体会促进人学习。这也是为什么会有学校存在的原因。在学生群体间往往会产生一种动力,形成一定的学习氛围,有竞争、有鼓励、有信息交流,也有情感支持。如果只是自己一个人学习,没有其他人作参照、就不容易看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;没有群体的促进,也往往容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,而沉溺在比较容易获得快乐的事情当中,比如习惯性听歌、玩电脑、看电影等等。而在群体中,人通过和他人比较会更容易找到自己所处的位置;通过信息交流、情感支持以及竞争等因素会促进自己学习。

  这就像一群南飞的大雁,如果一只大雁落单了,它就很难赶上同伴,很可能会死去;而在雁群里,因为能够借助其他大雁飞行时产生的浮力,它自己在飞行时就会比较省力,而且也不容易掉队,这就是群体的动力作用。比如考研的学生往往会选择在学校附近生活学习;在群体中学习的学生也比较容易考得好。

  第三,发展心理学认为,青年人有一个重要的心理任务是要在现实层面学会与人交往,建立关系,建立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络,否则的话会与社会疏离,感到孤独寂寞。你提到自己曾有两年在家中的经历,现在下了班也多是打开电脑听音乐,这可能说明你不太愿意和人交往。

  而语言恰恰是交流思想的工具,是促进人际交往的。既然是交流思想的,那就意味着不要一个人孤单学习,要去主动寻找学习群体,这样既可以提供为自己学习语言的环境,又可以提供一种人际间的支持。在促进语言学习的同时,也促使自己能融入人群中,锻炼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。

  最后,是关于制订计划的问题。你在来信中说打算5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学习两门外语,达到掌握的程度。首先五年或者更长的时间这样的时间限制是不明确的,这种说法很容易为你的拖拉和不行动找到理由和借口;而你的目标是达到掌握的程度,这样的衡量标准也是模棱两可的,缺乏一个客观评判的依据。再者,你也要根据你目前的情况,以及你所学语言的难易程度,来重新看看这个计划是不是比较现实可行。

  所以我的建议是,你可以尝试放下对现状的焦虑,根据目前情况重新制订一个可行的、时间限制明确的、效果可以客观衡量的计划。此外,最重要的一点,就是尝试走出去,寻找学习群体,在群体中学习,互动中学习。

 

责任编辑: admin